我遇見一位好老師---琴韻心聲
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督導長吳嫦娥

    當我們探討為什麼社會中有愈來愈多的兒童、少年對人施暴,不少研究已經指出:許多暴力行為的青少年其實也是暴力的受害者,因為它們往往長期暴露於一個充滿 暴戾的生活環境中,諸如家庭暴力、校園暴力及媒體暴力。身歷或目睹暴力的結果,不只可能因而衍生出暴力行為,還有更多的孩子會因此產生各種心理上的毛病 ,如恐懼症、憂鬱症或重大創傷後壓力症等。只是這些因生活在暴力環境下所產生的個人心理困擾常不為人所知。因此當我們以偏差或犯罪行為的角度看待少年暴力 行為時,我們便永遠無法切入問題的核心,更遑論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來幫助他們了。

 

    一個小男孩發現受傷的海鷗會小心翼翼的保護照顧他,但是在學校中惡作劇、挑釁、欺壓、說謊、打架的種種行為表現,卻是讓同學們厭惡、老師們頭痛的對象;如 此的差異到底是怎麼回事?其實劇情之始已披露了問題的核心----父親對男孩的暴行。而每每此暴力虐待,都是在督促男孩練琴,始能在紀念其母的追思音樂會 上有所表現;此外,父親的許多要求及行止,刻意教養"必須傑出"的子女,完全不理會其身心感受和侷限,若言"望子成龍"或是暗示其應對其母意外墮崖死亡的 事件贖罪,這種處置手段是十分冷漠殘酷的。對於男孩來說:其願意忍受這樣的待遇。只因為導致母親死亡的罪惡感以及怕再度失去親人的恐懼感使然;我們看到男 孩經常興風作浪,令人生厭卻無奈,在面對傷害的陰影下,卻是驚恐萬分的小綿羊。如果我們只是以外在行為論斷,必定誤導了我們瞭解事情的真相。對於班上此特 異行徑的學生,諾老師在班級管理上確實也感困擾,然而他不會只以嚴厲管束或刻板化印象來處理,在面對疑問時仍察微知著、抽絲剝繭。充滿道德勇氣;直指父親 的錯誤;並獲得男童的信任。親子之間沒有打開心靈的枷鎖,不能坦然面對糾結的問題,則傷害和悲痛永遠沈淪,成為心魔無法釋放。就像諾老師所言:"愛恨常是 一線之隔,監獄不會使人更好"。


   根據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處理的受虐兒童統計:民國七十九年到八十五年間,共有5151件案例。其中加害人是父母親者就佔了百分之八十。主要的原因多是受到 環境的影響。其中婚姻失調就佔了一半以上。並且類似案件逐年增加,此數字也只是冰山的一角。不得不讓我們加以重視,劇情中也呈現各種角色:繼母鄰居校長同 學等,因個人的利害關係考量,並且誤認為"家務事"外人不便干涉,不願揭開德高望重者的面紗等錯綜複雜因素;倍增問題發掘及早其防範的困難,如何不造成二 度傷害而能彌補心靈的創傷,重建溫馨的家庭。需要大家有道德勇氣及處理的智慧,我國的家庭暴力防治法自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四日公佈實施以來,許多的措施都陸 續在加強推展中。這個劇情是上乘之作,不僅對於社會中日漸扭曲的親子關係給予我們相當的警示,也是很重要的親職教育宣導教材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ldren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