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遇見一位好老師---陽光依舊
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督導長吳嫦娥


    社會科學中很有名的生態系統理論強調人與環境之間的交流。亦即人們是不斷地適應多變的環境,他們改變環境也為環境所改變。在此交互往來中,若人們的需求、 能力及環境平衡狀態產生問題,就會產生壓力。所以對人們生活的轉變、環境的壓力、人際間的交往過程都有可能是壓力的來源。


    劇情描述在經濟蕭條的大環境中,一個單親家庭母子相依的故事,在面對經濟困窘,瀕臨破產的邊緣,這位母親如何尋求接濟、找尋工作;為生活打拼。使少年馬修 擁有一般孩子求學的生活。親子之間也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接納。雖然馬修沒錢學習柔道、交餐費和最後必須進入兒童之家;但母子互信互諒的表達,令人感動。劇情 中最大的張力在於生活的壓迫導致母親偷竊及欠債,引發馬修與同學間的對立、父母輩的交惡;但透過諾老師的引導、說理及調解,使成人的恩怨得以化解、同儕間 可以互相關愛互助、鄰居間能夠雪中送炭、而親子間得以度過危難。


   馬修說對了:「我感覺日子難過,有時候懂,有時候不懂。」一個稚嫩的孩子怎會理解社會環境的變化可能帶給個人、家庭,學校以及鄰里之間的影響?因為整個社 會大系統影響到家庭、從而影響到個人。心理治療大師華特克曾說過:這世上並無"個人"這回事,個人只是一個又一個體制及組織的反應。如果不看系統連結,只 看個人,我們便會把人像皮球一樣,從一個體制組織傳到另一個體制組織,卻始終沒有人有球接著。


   同樣的事例也可能會有不同的過程和結果:單親家庭母親為求生存,怨天尤人、充滿情緒憤恨,帶給男孩不安和恐懼;同學的欺凌和誤解帶來自尊的傷害。他可能逃 家或逃學因而中途輟學流浪在外。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可能再加上同樣的標籤,最終變成處在陰暗、自暴自棄,失去夢想的男孩。諾老師不訓誡、不說教,能適宜給予 機會教育,使處於社會邊緣學子學習助人為善、與他人分享生活、想法。激發人類原有的良善。諾老師除言語的引導、關切外,以抹頭、搭肩、關懷微笑的表情來表 現對學生的接納和鼓勵,令人印象深刻。


看似艱困的世界,令人感到無力及無奈,然而人卻有無限的潛力可以和環境對應;其中的差異在於如何看待生活的轉變以及環境的壓力。在生命轉彎中,永遠有契機,所以夜晚過後,翌日的陽光仍會帶來繽紛的色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ldren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